【异名】
苦酒(《伤寒论》),淳酢(《本草经集注》),醯(《别录》),米醋(《食疗本草》)。
【来源】
为以米、麦、高梁或酒、酒槽等酿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。
【主要物质成分】
醋主要含有浸膏质、灰分、挥发酸、不挥发酸、还原糖等。具体物质有高级醇类、羟基丁酮、二羟基丙酮、酪醇、乙醛、甲醛、乙缩醛、乙酸(含量2~9%) 、琥珀酸、草酸及山梨糖等糖类。
【考证】出自《名医别录》;
陶弘景:酢酒为用,无所不入,愈久愈良。以有苦味,俗呼苦酒。
《唐本草》:酢有数种,此言米酢,若蜜酢、麦酢、曲酢、桃酢、葡萄、大枣等诸杂果酢及糠糟等酢,会意者亦极酸烈,止可啖之,不可入药用也。
《本草拾遗》:药中用之,当取二、三年醋良。
【性味】酸苦,温。
①《别录》:“味酸,温,无毒。”
②《本草蒙筌》:“酸甘, 温。”
③《纲目》:“酸苦,温,无毒。”
【归经】入肝、胃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“入肝经。”
②《本草新编》:“入胃、脾、大肠,尤走肝脏。”
③《本草经解》:“入足少阳胆经、 足厥阴肝经。”
【功用主治】
散瘀,止血,解毒,杀虫。治产后血晕,痃癖症瘕,黄疸,黄汗,吐血,衄血,大便下血,阴部瘙痒,痈疽疮肿。解鱼肉菜毒。
①《别录》:“消痈肿, 散水气,杀邪毒。”
②《千金食治》:“治血运。
③(《本草拾遗》:“破血运,除症决坚积,消食,杀恶毒,破结气,心中酸水痰饮。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产后妇人并伤损,及金疮血运;下气除烦,破症结。治妇人心痛,助诸药力,杀一切鱼肉菜毒。
⑤《纲目》:“散瘀血。治黄疸、黄汗。
⑥《本草备要》;“散瘀,解毒,下气消食,开胃气。”
⑦《医林纂要》:“泻肝,收心。治卒昏,醒睡梦;补肺,发音声;杀鱼虫诸毒,伏蛔。
⑧《本草再新》:“生用可以消诸毒,行湿气;制用可宣阳,可平肝,敛气镇风,散邪发汗。”
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开胃,养肝,强筋,暖骨,醒酒,消食,下气辟邪,解鱼蟹鳞介诸毒
⑩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“用于结核病之盗汗,为止汗药;又伤寒症之肠出血,为止血药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
内服:入汤剂或拌制药物。外用:烧热熏嗅、含漱或和药调敷。
【宜忌】
脾胃湿甚、痿痹、筋脉拘孪及外感初起忌服。
① 陶弘景:“酢酒不可多食之,损人肌脏耳。”
②《千金.食治》:“扁鹊云,多食酢,损人骨。”
③ 盂诜:“多食损人胃。”“醋,服诸药不可多食。”
④《纲目》:“服茯苓、丹参人不可食醋。”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风寒咳嗽,外感疟痢初病皆忌。”
【附方】
苦酒煎:鸡蛋一个,敲破一端,去蛋黄、留蛋清;醋适量,倾入蛋壳内,并放入半夏,置火上烤沸3-5分钟,除去半夏,趁热下蛋清,搅匀,少少含咽。
源于《伤寒论》。方中鸡蛋清能解毒利咽;半夏,主“喉咽肿痛”,取其能散结消肿:醋则取其有收敛、解毒作用。苦酒煎用于咽喉肿痛不能语言,声音不出。